服务热线:
400-028-3350

海关多次查获核辐射超标“保健石” 物理学专家:此类饰品、石头有保健效果的说法无科学依据

发布日期:2024-02-15 00:46:22   作者: 环球直播室

  前日,海关总署发布通报称,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在监管进境航班时,1名入境旅客携带的一袋“保健石”被发现核辐射超出现场本底值1050倍。仪器分析结果为为放射性物质钍-232,该物质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类致癌物清单。

  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我国多地海关近年来都曾检查出核辐射超标的饰品、石头,甚至有旅客表示其家人佩戴此类石头后,出现了无故流鼻血的情况。物理学专家称,虽然在医学中,确实有应用辐射为人类造福的例子,但此类做法需要严格的条件和专业的方法,同时也具有一定风险。至于这些饰品、石头所谓的保健效果,专家觉得,从物理学角度看,并没有相应的科学依据。

  海关总署前日通报称,近日,大连海关所属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在监管进境航班时,1名入境旅客在通过海关固定式核辐射监测门时引发报警,经现场关员复查,该旅客携带的一袋“保健石”核辐射超标,辐射量达105微西弗每小时,超出现场本底值1050倍。仪器分析结果为为放射性物质钍-232,该物质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类致癌物清单。

  海关发布的视频显示,这些“保健石”看上去就是不同的圆石头,但检验测试仪器靠近这些石头后,会发出刺耳的“呲呲”声。

  消息发布后,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有网上的朋友表示,此类带有强烈核辐射的石头如果流入国内,不知道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危害。

  北青报记者检索发现,近年来国内海关已多次在检查中发现带有强辐射的石头、吊坠等物品。今年7月,海关总署曾通报称,沈阳海关所属沈阳桃仙机场海关在监管进境航班时,发现一名旅客通过海关固定式核辐射监测门时引发报警,现场关员对其拦截后进行复查。经查,该旅客携带的15条“保健石”项链核辐射超标,辐射量超现场本底值468倍,经放射性核素分析,该保健石中含钡-133、钍-232两种放射性核素,其中钍-232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类致癌物清单。

  北青报记者发现,此前有旅客称其家人在长期接触此类带有辐射的石头后,出现了无故流鼻血的情况,怀疑与此类物品有关。

  海关总署此前发布的信息数据显示,2019年12月9日大连周水子机场,一名自日本入境大连的旅客在入境时触发海关核辐射报警。经海关排查,该旅客的随身行李物品中有一枚名为“五行质子量子能量共振器”的物品。旅客自述,该“能量石”是可保平安的“风水石”。

  现场的海关人员立刻对其进行仔细的检测,现场初步检测核辐射值是现场本底值的1000多倍。工作人员立刻着铅防护服,进行进一步检测,据核素分析仪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核素为钍-232等,超标约112倍。

  得知这一情况,旅客说其女儿佩戴该“能量石”三个月以来,经常无故流鼻血,怀疑与该物品有关,表示希望海关能妥善处置,避免危害他人健康。

  目前,海关已与当地环保与生态局取得联系,由大连市环保与生态局对该辐射超标物进行收储。同时,周水子机场海关提醒,众多购买的人购买类似物品时应擦亮眼睛、谨慎提防。自2018年以来,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先后在入境旅客贴身携带行李中查出了“保健镭石”、“保健腰带和手串”、放射性超标能量石等物品。

  大连周水子机场海关介绍,“能量石”所谓的“调风水,保平安”的能量其实是放射性核素,也叫不稳定核素,它是指不稳定的原子核,能自发地放出射线(如α射线、β射线等),通过衰变形成稳定的核素。衰变时放出的能量称为衰变能,衰变到原始数目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衰变半衰期,其范围很广。

  物理学专家黄晓菁教授告诉北青报记者,自然界里存在一些物质会自发产生辐射,比如海关部门提到的放射性物质钍-232,这类辐射的能量比较高,人在正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避免接触。“此类辐射其实就是一种电磁波,只不过它的波长很短,能量很高,可能对我们生物体造成一定的破坏,可能会使生物体内的 DNA发生微观结构的改变。”

  黄晓菁表示,实际上在医学中,确实有应用辐射为人类造福的例子,比如我们熟知的X射线照片,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此类辐射的一种应用。除此之外,人类也可通过辐射的破坏性去定向破坏有害的病灶,达到治疗的目的。但黄教授同时表示,此类运用辐射能量来对人体发挥有益的作用,需要严格的条件和专业的方法,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比如人体上有一个病灶,用辐射去打病灶,如果没操作好,也可能伤害到有益的细胞。由于辐射看不见摸不着,医学上运用辐射都需要科学设备才能够直接进行。”近年来海关查出了不少核辐射严重超标的饰品、石头,它们具有所谓“保健”效果的说法从物理学角度看并没有相应的科学依据。“保健石”不但难以真正起到保健的效果,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为促进人—非人动物嵌合体等领域的规范研究,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生命科学伦理分委员会近日研究编制了《人—非人动物嵌合体研究伦理指引》

  2月9日除夕夜,以“成都街头走一走,天府画卷迎新年”为主题的成都市除夕主会场活动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礼仪广场举行。

  现代人工作繁忙,轻易造成饮食不规律,不少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反复遭受到了损害使黏膜发生改变,最后导致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近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细胞骨架回路”并重构微管结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贴春联是我国农历新年的传统习俗之一。春联源于桃符。古人认为,在门上挂桃木制成的神符可以辟邪。我国较早的春联出现在宋朝。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除夕,命学士幸寅逊在寝宫门上的桃符撰词。

  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给物体加热似乎比使其变冷快得多。例如,当我们将食物放进微波炉,几分钟就能加热到100℃甚至更高;如果想让食物降低同样的温度,需要的时间要长得多。

  以科学技术创新驱动关键核心领域强链补链。科学技术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真正要把科学技术创新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须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2月2日至4日,湖北、湖南等地突降冻雨,受恶劣天气影响,多趟列车晚点甚至停运。由于正值春运,大量旅客出行受到影响。

  近日一则“未来5年都没有大年三十”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消息称,2024年2月9日是近年来最后一个大年三十,因为从2025年起至2029年都没有大年三十,只有大年二十九。科普专家这样认为,大年三十时有时无是正常历法现象,系农历大小月所致。

  中国气象局7日发布《2023年中国气候公报》,全面分析2023年中国气候基本概况、气候系统监测状况和主要气象灾害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综合评估气候对各行业、环境、人体健康等方面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等人基于强相互作用的均匀费米气体,首次观测到了由多体配对产生的赝能隙。

  走进技术展厅,大屏幕上不仅实时展示着200公里外江苏兴化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空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气压、土壤温湿度及土壤肥力等信息,还提供实时感知获得的作物长势信息。

  中央气象台预计,6日夜间至7日,江南北部和西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部分地区仍有降雪或雨夹雪,贵州、湖南等地有冻雨,上述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5摄氏度左右。

  6日上午,在海南昌江的核电基地,全球首个陆上模块化小型核反应堆“玲龙一号”外穹顶吊装完成。

  走近“工业城”里的工程师群体,听他们描摹新的一年建设制造强国的蓝图,看他们敢为敢创,善作善成。

  国家药监局日前发布的《2023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23年,药品注册申请受理量和审结量分别同比增加35.84%、28.80%,均创近5年新高。

  为应对雨雪雾天,济青中线在特大桥、水库、河流等重点位置安装上气象检测器、能见度检测器、桥面结冰状态检测器等。

  小手机,大世界。时至今日,手机已不单单是通信设施,而是集电脑、电视、钥匙、钱包、相机、手表、游戏机、遥控器、计算器、手电筒等功能于一身的生活必需品。

  冻雨是一种特殊的降雨天气。当雨滴从空中降落后,一旦遇到温度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会迅速冻结成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叫作“冻雨”,冻雨落下后在物体表明产生冰层覆盖的现象叫作“雨凇”。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冻雨叫作“下冰凌”,北方地区则称为“地油子”或者“流冰”。

  国家药监局5日发布的《2023年度医疗器械注册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该局共批准上市创新医疗器械61个,数量再创新高,比2022年增加6个。